2019 E3 AMD(7nm) vs Intel(14nm)

一直以來CPU兩大龍頭 Intel 與 AMD 爭鬥 , 從來沒停歇過 , 都也是彼消我長的互別苗頭 , 長時間 Intel 的競爭優勢下 , 都是常勝將軍 , 面對AMD的多工多核設計 , 讓在一台電腦下可以開啟更多應用程式 , 也讓 Intel 緊張起來 , 開始有了 10核以上的產品 , 但通常 Intel CPU價位都非常的貴 , 所以才有了AMD的競爭 .
這次官方影片中以 Intel i9 - 9900k VS AMD Ryzen9 3900x 做對比
Intel i9系列的 14nm製程 PK上 AMD Ryzen9 系列的 7nm製程 , 這樣比較雖不公平 , 但實際上卻可以發現 Intel CPU 製程上的精良 , AMD就算跨一世代的新製程 , 也大概只是省功耗 , 和縮小 CPU 面積 , 加大 cache 存取速度和效能大幅度提升 , 不過整體來說會讓 Intel 更積極走向 7nm 製程 , 目前全球 7nm 製程 , 只有 TSMC 台積電和三星技術純熟到量產階段 , 很多晶片要生產製造還是只能依靠台積電技術 , 包括 蘋果A13(7nm)/ 高通855系列(7nm) / 華為980系列(7nm) / 聯發科P90系列(12nm) / Nvidia 2080Ti系列(採12nm)顯示晶片 / AMD Radeon RX 5700系列(採7nm)顯示晶片
當然韓國三星也擁有 7nm 先進製程 , 一部份Nvidia 2080Ti 系列(採12nm)也讓三星代工
2019年上半年 Intel 的 i9 - 9900k 處理器大缺貨問題 , 在找台積電神救援下 , 下半年暫時緩解 i9 處理器缺貨供貨問題 , 也因為 Intel 的10nm製程良率問題 , 一直沒得到好的解決 , 所以10nm製程的CannonLake CPU量產階段一直推遲 , Intel 雖關閉晶元代工業務 , 專注在自家產品產能上 , 但 10nm製程還是難產 , Intel最終會不會找上台積電幫忙???
Nvidia 系列 Volta/Turing 採 12nm 製程 , 而在下一代顯卡代號 Ampere安培,將升級到7nm工藝 , 而最新消息是三星已成功搶下台積電 在Nvidia下一世代的Ampere安培架構的顯卡GPU訂單 , 原因是三星代工較台積電便宜 , 所以台積電只能乾瞪眼 , 台積電目前沒有推出任何自身品牌產品 , 比起三星是相當的吃虧 , 老話一句台積電不能只光靠代工 , 沒有自身的品牌產品 , 代工若被三星取代 , 你台積電的未來啥都不是 ~

Intel 系列 :

Intel i9-9980XE ( 18核 / 36執行緒 ) - 2066腳位 - 3.0Ghz - TDP:165W 24.75MB cache - 14nm製程 NT 63390
Intel i9-9960X ( 16核 / 32執行緒 ) - 1151腳位 - 3.1Ghz - TDP:165W 22MB cache - 14nm製程 NT 54390
Intel i9-9920X ( 12核 / 24執行緒 ) - 2066腳位 - 3.5Ghz - TDP:165W 19.25MB cache - 14nm製程 NT 38599
Intel i9-9900X ( 10核 / 20執行緒 ) - 2066腳位 - 3.5Ghz - TDP:165W 19.25MB cache - 14nm製程 NT 32390
Intel i9-9820X ( 10核 / 20執行緒 ) - 2066腳位 - 3.3Ghz - TDP:165W 16.5MB cache - 14nm製程 NT 28390
Intel i9-9900KF ( 8核 / 16執行緒 ) - 1151腳位 - 3.6Ghz- TDP:95W 16MB cache - 14nm製程 (KF系列無內顯) NT 16390
Intel i9-9900K ( 8核 / 16執行緒 ) - 1151腳位 - 3.6Ghz- TDP:95W 16MB cache - 14nm製程 (含 HD Graphics 630 內顯) NT 16999
Intel i9-9700K ( 8核 / 8執行緒 ) - 1151腳位 - 3.6Ghz- TDP:95W 12MB cache - 14nm製程 (含 HD Graphics 630 內顯) NT 14899

AMD系列 :

AMD 採業界最先進 7nm 台積電製程



AMD 採業界最先進 7nm 台積電製程

AMD Ryzen9 - 3950X ( 16核 / 32執行緒 ) - x腳位 - 3.5 GHz - TDP:105W - cache 8MB / 64MB - 7nm FinFET 台積電製程 US$ 749 (約23219 NT)
AMD Ryzen9 - 3900X ( 12核 / 24執行緒 ) - x腳位 - 3.8 GHz - TDP:105W - cache 6MB / 64MB - 7nm FinFET 台積電製程 US$ 499 (約15469 NT)
AMD Ryzen7 - 3800X ( 8核 / 16執行緒 ) - x腳位 - 3.9 GHz - TDP:105W - cache 4MB / 32MB - 7nm FinFET 台積電製程 US$ 399 (約12369 NT)
AMD Ryzen7 - 3700X ( 8核 / 16執行緒 ) - x腳位 - 3.6 GHz - TDP:65W - cache 4MB / 32MB - 7nm FinFET 台積電製程 US$ 299 (約9269 NT)
AMD Ryzen5 - 3600X ( 6核 / 12執行緒 ) - x腳位 - 3.8 GHz - TDP:95W - cache 3MB / 32MB - 7nm FinFET 台積電製程 US$ 249 (約7719 NT)
AMD Ryzen5 - 3600 ( 6核 / 12執行緒 ) - x腳位 - 3.6 GHz - TDP:65W - cache 3MB / 32MB - 7nm FinFET 台積電製程 US$ 199 (約6169 NT)

這次AMD 新一代處理器特色 :

(1) 以先進工藝 TSMC(台積電) 7nm 製程
(2)新規格支援 PCI Express® Version : PCIe 4.0 x16
(3)以 2560 x 1440 (2k) 跑遊戲測試 + 邊直播 => 比起Intel CPU 的AMD Ryzen 9 系列CPU可以順跑 , 而 Intel i9-9900k 邊跑遊戲邊直播 , 結果造成卡頓情況嚴重

比起Intel CPU 的AMD Ryzen 9 系列CPU可以順跑 , 而 Intel i9-9900k 邊跑遊戲邊直播 , 結果造成卡頓情況嚴重

AMD 新一代 7nm TSMC 製程顯示卡 :


Radeon RX 5700 XT - 7nm FinFET 台積電製程 Navi 架構
Radeon RX 5700 XT - 7nm FinFET 台積電製程 Navi 架構 - US 499 (約23219 NT)
Radeon RX 5700 XT 效能相當於 NVIDIA GeForce RTX 2070
Radeon RX 5700 XT 效能相當於 NVIDIA GeForce RTX 2070

Radeon RX 5700 XT 效能相當於 NVIDIA GeForce RTX 2070

Radeon RX 5700 - 7nm FinFET 台積電製程 Navi 架構
Radeon RX 5700 - 7nm FinFET 台積電製程 Navi 架構 - US 379 (約11379 NT)
Radeon RX 5700 效能相當於 NVIDIA GeForce RTX 2060


Radeon RX 5700 XT 與 Radeon RX 5700 未支援硬體(Ray Tracing)光線追蹤

Radeon 5700XT 採用 40 個運算單元,性能達 9.75TFLOPS ,配有 8GB GDDR6 ,基礎時脈為 1,605MHz ,遊戲時脈為 1,705MHz ,最高時脈為 1,905MHz ,根據 AMD 的說法,遊戲時脈的設定主要是在執行遊戲時維持性能與能耗平衡的一項作法。
Radeon 5700 搭載 36 個運算單元,性能為 7.95TFLOPS ,基礎時脈為 1,465MHz ,遊戲時脈為 1,625MHz ,最高時脈為 1,725MHz 。

遊戲主機 :

2020年將推出的新款Xbox One主機「Project Scarlett」,透露將會加入Ray Tracing即時光影追蹤技術。
2020年將推出的新款 PlayStation 5 也會支援加入 Ray Tracing即時光影追蹤技術。







AMD 官方發佈影片 (15:20)開始

2018年8月 , 電腦螢幕內容選購的概況(更早發佈在個人FB , 另外單獨發佈在Blooger)

一般市售和網站上並沒有明顯告訴消費者螢幕是採用何種技術或是哪一家面板廠製造?
所以今天來談談(一)面板、(二)色域規範、(三)影像輸出介面版本、(四)螢幕更新率

(一)面板

先來介紹螢幕面板現階段發展 TN -> VA -> IPS
TN面板基本上不推、沒參考沒使用價值
VA(特性軟屏幕) : CPA = ASV = A-MVA > S-PVA > PVA > P-MVA > MVA
(VA通常以 靜態對比3000:1以上 和 非常高的動態對比)
VA(特性軟屏幕)面板供應商1

VA(特性軟屏幕)面板供應商 , 生產技術廠與改善2
IPS(特性硬屏幕) :
日系面板:IPS-α(IPS-Pro)= UA-SFT > AS-IPS = SA-SFT > S-IPS >S-TFT
韓系面板:H-IPS > S-IPS
(IPS通常以靜態對比1000:1為主)
IPS(特性硬屏幕)面板供應商1

IPS(特性硬屏幕)面板供應商 , 產技術廠與改善2

IPS(特性硬屏幕)面板供應商 , 產技術廠與改善3

Super PLS 三星研發

三種面板TN、VA、IPS的優缺點


生產成本由高到低 : IPS > VA > TN
螢幕價格由高到低 : IPS > VA > TN
主流面板 : VA(大宗) > IPS(逐漸形成主流) > TN
面板視角、色偏差 : PLS = IPS(可視角度大、色偏小) > VA > TN (可視角度小,色偏大)
面板漏光問題 : IPS > VA = TN
暗部處理、真實對比度 : VA(暗部表現佳) > IPS (較有漏光問題)
動態影像表現 : VA > IPS (也有人說用靜態對比)
色準處理 : IPS > VA
多媒體靜態處理(美術、美工、3D、繪圖、電影影片) : 注重色彩豐富的廣色域規格 IPS
多媒體動態處理(看電影、遊戲) : VA


IPS 和 MVA 及 PLS 面板的區別

TN、MVA、PLS 可視角度對比參數對比
主要可以看 (1) 廣視角下的對比跟色偏 : Color Filter
(2) 色域的大小,可以表現的顏色範圍有多廣 : Driver ICBit數有關
(3) Color Depth,色域底下可以把它細分成多少種亮暗的層次表現。 舉例來說,IPS + 72% NTSC + 8-bit 這樣子的面板就是一個非常好的 面板,當然就很貴。
1.【廣色域】技術,其實它的意思指的是這個面板(正視下)可以表現的顏色範圍有多廣, 一般而言,NB面板約45% NTSC,MNT面板約72% NTSC,TV面板則是72% NTSC 以上,奇美的廣告中的 130% 的幸福其實指的是 92% 的 NTSC。
2.色彩的表現細節跟深度,所謂的 6-bit、8-bit 甚至 10-bit 的差別。簡單的講就是從全黑到全白,你把它分成幾格,分得愈多格,你可以表現的(顏色)亮暗層次就愈豐富。
3.漏光問題,側視時會漏光是正常的,那是液晶的光學特性,所以要在偏光板上面加一層 Polarizer-TAC 補償膜(全世界唯一的專利廠商 富士軟片),TN 要加,MVA 要加,IPS 產品也有加了,但不能100%解決IPS天生的漏光問題。

(二)色域

國際照明委員會(CIE)訂定的CIE 1931 xy色度圖,是將可見光的物理量XYZ[1]轉換到二維平面上,而透過這個座標系統,任何的顏色都能對應在色度圖上。產生電視畫面訊號的RGB三原色,其3點座標圍成的區域即是該電視的色域,如下圖彩色的區塊。
NTSC色域是電視業界較常使用的標準。除此之外,國際電信聯盟(ITU)的標準Rec.709[2]也是普遍使用的色域。若以NTSC的色域做為比較基準,Rec.709的色彩範圍為NTSC的72%(也就是一般非廣色域電視的色域數值)。
對比一般色域的電視,廣色域電視通常可由NTSC 72%提升至85%以上。量子點技術的發明,色域已經可以達到NTSC 110%。國際電信聯盟為4K電視制定的新一代色域標準BT.2020,其色域已達到NTSC 133%,將是未來電視色彩技術再現的重要標準。
(1)sRGB(一般使用者)、(2)AdobeRGB(美工、美術、攝影偏重) 、(3)DCI-P3(電影、影片 、攝影偏重)、(4)Rec.2020(4K規範)、(5)Rec.709,NTSC和sRGB是兩個不同的色彩空間,NTSC能描述的色彩更多,sRGB幾乎在NTSC色域裡,所以sRGB大致只有NTSC的72%,而NTSC幾乎包括了sRGB色域,所以購買時對於美工、電影方面講究又很要求時,有標示色域規範的螢幕顯示器就非常重要
例如 : 蘋果唯一認可支援的外接型螢幕 LG Ultrafine 4K,LG是打入蘋果產品的唯一外資,它標榜的都是以DCI-P3來顯示螢幕的專業性,繪圖、美工、甚至電影影片製作都是,一般 iMAC 都是套裝電腦 , 連帶主機配上 Apple 專業型的螢幕 , 也都是以高DCI-P3值為主。另外Ultradine 4K的DCI-P3值高達99%,但Ultradine 5K,因產品上的缺陷,目前產品下架還沒有進一步消息。

DCI-P3 99% ~ 90% 支援度各品牌型號排名
色域涵括廣度大小 : Rec.2020 > DCI-P3 > Adobe RGB > NTSC > sRGB /Rec.709
ASUS PA329Q 90% 99.5% 100%
Asus PG348Q X X 99%
依DCIP-3支援度大小 : 99% > 97% > 96% > 95% > 94% > 93% > 90% 價錢也是飛天高
所以當有支援90% DCI-P3 的 ASUS PA329Q 顯示器,就一定能夠向下包含 Adobe RGB、NTSC、sRGB、Rec.709的色域廣度,可以做多方面專業型的電影和影片製作、或美工、美術、攝影等創作。
但是,當只有支援 99% sRGB 的Asus PG348Q 顯示器時,色域上的豐富廣度就不會比ASUS PA329Q 來的好,若 PG348Q 拿來當美工、美術,甚至連電影和影片製作可能在顏色上表達就會非常不準確,所以 PG348Q 顯示器頂多只能當作電競型的顯示器。
AdobeRGB(美工、美術、攝影偏重),DCI-P3(電影、影片、攝影偏重) 色域涵括廣度大小 : Rec.2020 > DCI-P3 > Adobe RGB > NTSC > sRGB /Rec.709

10 bit 顯色 : 相當豐富的10.7億色表現( 1073.7M = 1.07 Billion = 10.7億色)
8 bit 顯色 : 約有1677萬色(16.7M)的表現
常見 10 bit = (1)原生10bit規格、(2)(8bit + Hi-FRC)規格、也有(3) (8bit + A-FRC)規格。
市面上有號稱10-bit的面板,其實很多都是8-bit抖色上去,原生10-bit面板非常稀少,在BENQ SW320 進系統用 Nvidia driver 的控制面板內可以開啟10bpc,同時10bpc也是HDR的必要條件,但SW320只支援HDR10,其實HDR效果並不理想,應該要達到HDR400、600、1000規格,才能發揮HDR的效果,但HDR 還需要通過 Ultra HD Premium認證,才算是真正HDR,市面上說有具備HDR功能,沒達到規格標準,也沒經認證,那也都是市場行銷話術,在台灣裡很多商品都存在銷售話術,其實有沒有達標都還不一定,打者號稱其實骨子裡根本不及格,所以慢慢的有規範後,電腦或電視螢幕都納入標準規範,這樣也是好事一件。
VESA (視頻電子標準協會) (備註2)製定出新的HDR技術標準—DisplayHDR 1.0,定義了三種不同級別,對於顯示器明確規範亮度(luminance)、色域(color gamut)、位元深度(bit depth)、以及從全白到全黑所需的驅動電壓上升時間(rise time)。 等規格的要求各不相同,不過都必須具備真實8bit以上彩色顯示面板。
(1)DisplayHDR 400是入門版 ,要求支持全局調光,峰值亮度不低於400nit,全局持續亮度不低於320nit,ITU-R BT.709色域(基本和sRGB色域差不多)覆蓋不低於95%,並支持HDR-10。 (2)DisplayHDR 600針對中階的顯示器,要求屏幕具備10-bit處理能力,峰值亮度600nit,持續亮度350nit,黑白亮度響應時間不超過8幀,色域覆蓋99% ITU-R BT.709、90% DCI- P3。 (3)DisplayHDR 1000則歸類在高階的專業顯示器,峰值亮度1000nit,持續亮度600nit,同時色彩伽馬有明顯提升,且具備10-bit處理能力。
VESA (視頻電子標準協會) 定義了三種不同級別標準400、600、1000

VESA 分類三種400、600、1000,不同級別標準與內容

前已知 通過 Ultra HD Premium 認證的顯示器 :
(1)ASUS - PA32UC / PA32UC-K
(3)PHILIPS 436M6VBPAB (備分2)經 Display HDR 1000與 UHD Premium雙認證
Nvidia driver 的控制面板內可以開啟 10bpc 色深

8 bit 和 10 bit 差別

2018目前市售螢幕有明確標示色域規範,通常都是兼具專業型顯示器,價格通常是非常的貴

例如 :

BenQ SW320 是32吋4K+HDR-原生10bit-IPS面板,其色域規範有99%(sRGB) 、 99%(Adobe RGB)、Rec.2020、Rec.709、87%(DCI-P3),就非常適合用來做美工、繪圖、攝影、電影製作,USB3.0/HDMI2.0/DP1.4/mDP1.4 等介面標準。
ASUS PA329Q 是32吋4K-10bit-IPS面板,99.5% (Adobe RGB)色域-適合美工人員、攝影、100% (Rec. 709)、100% (sRGB)、90% (DCI-P3)電影製作、Rec. 2020 support,支援Thunderbolt™ 3(資料傳輸速度高達40Gbps),支援子母畫面與雙畫面(PiP/PbP),HDMI2.0/mDP1.2/DP1.2 等介面標準。
ASUS PA32UC-K (備用2)是32吋4K+HDR-10bit-IPS面板,85% (Rec.2020)、99.5% (Adobe RGB)、over 95% (DCI-P3)、100% (sRGB),適合美工、攝影、電影製作,支援Thunderbolt™ 3(資料傳輸速度高達40Gbps),支援子母畫面與雙畫面(PiP/PbP),USB3.0/HDMI2.0b/DP1.2 等介面標準,經過Ultra HD Premium 認證。
ASUS ROG SWIFT PG27UQ (備用2)是27吋 4K+HDR-10 bit-IPS面板,螢幕更新率144Hz OC,支援 nVIDIA G-SYNC、Aura Sync技術,Trace Free 無殘影技術,97%(DCI-P3)、99%(Adobe RGB),適合美工、攝影、電影製作,USB3.0/HDMI2.0/DP1.4 等介面標準,G-SYNC功能需搭配 nVIDIA 顯卡才能發揮效果,經過Ultra HD Premium 認證。
SAMSUNG C49HG90DME 是49型4K+HDR-10 bit(10.7B色深)-1800R曲面VA面板, 32:9比例,螢幕更新率144Hz OC,92%(Adobe RGB)、88%(NTSC) ,色域表現125%,適合美工、攝影,支援PBP分割畫面,支援子母畫面,HDMI/DP/mDP 等介面標準,G-SYNC功能需搭配 nVIDIA 顯卡才能發揮效果。
Acer Predator X27 是27吋4K+HDR-10bit(10.7B色深)-IPS面板,螢幕更新率144Hz OC,99%(Adobe RGB),適合美工、攝影,支援 nVIDIA G-SYNC,USB3.0/HDMI2.0/DP1.4 等介面標準,G-SYNC功能需搭配 nVIDIA 顯卡才能發揮效果。
SAMSUNG C49HG90DME 是49吋4K+HDR-10 bit-1800R曲面VA面板,32:9比例,螢幕更新率144Hz,支援AMD FreeSync™,92%(Adobe RGB) 、88%(NTSC),適合美工、攝影,色域表現125%,支援PBP分割畫面,HDMI/DP/mDP 等介面標準,FreeSync功能需搭配AMD顯卡才能發揮效果。
BenQ EW3270U 是32吋4K+HDR-1670萬色(號稱10bit)-VA面板,95%(DCI-P3)廣色域,適合電影製作,支援AMD FreeSync™,HDMI2.0/DP1.4 等介面標準,FreeSync功能需搭配AMD顯卡才能發揮效果。
ViewSonic XG3220 是32吋4K+HDR-10bit(8bit + Hi-FRC)-16:9比例(3840x2160)UHD-VA面板,支援 99%(sRGB)、86.9%(NTSC)、89%(Adobe RGB),適合美工、攝影,支援AMD FreeSync™,支援HDMI2.0/DP 1.2/USB 3.0 介面,FreeSync功能需搭配AMD顯卡才能發揮效果。
國際照明委員會(CIE)訂定的CIE 1931 xy色度圖

NTSC和sRGB是兩個不同的色彩空間,NTSC能描述的色彩更多,sRGB幾乎完全包含於NTSC色域裡,所以sRGB大致只有NTSC的72%,而NTSC幾乎包括了sRGB色域。

DCI-P3色域(主要應用於電影行業,完全覆蓋sRGB,比NTSC色域更大,大約與NTSC中90%的色彩重合),提升了色彩表現。

(三)影像輸出介面版本

HDMI1.0 = 4.95Gbps
HDMI1.4 = 10.2Gbps (支持4K-30fps)
HDMI1.4a = 10.2Gbps (支持4K-30fps)及DCI-4K電視(4096x2160)時24P的播放。 也就是說2160p/24~30fps格式是可以播放的,但更高幀率就不行了。
HDMI2.0 = 18Gbps (支持4K-50~60fps,32個聲道,1536kHz採樣率 )
HDMI2.1 = 48Gbps (支持4k 與未來更高的 10K-120fps)支援真正「動態 HDR」,藉由逐格的影像強化,提供比靜態 HDR 更好的顯示效果。
HDMI沒有支援 DCI-P3,從事專業的”電影影事產業”可以用DisplayPort 1.2 ~ 1.4 版本,才有支援更專業的DCI-P3色域輸出。
HDMI 1.4 與 2.0 和 2.1 三者影音傳輸 "頻寬量" 比較表1

HDMI 1.4 與 2.0 和 2.1 影音傳輸 "色域" 和 "音頻" 比較表2

HDMI 2.0 和 2.1 影音傳輸 "影像輸出格式" 支援比較表3

HDMI 1.4 與 2.0 影音傳輸 "頻寬" & "音頻" 支援比較表4

DisplayPort 1.2 = 21.6Gbps,支持4K-60fps,8個聲道,192kHz採樣率,支援HDR。
DisplayPort 1.4 = 32.4Gbps (實際為 25.92Gbps),支持4K-120fps,32個聲道,1536kHz採樣率,支持8k-60fps,支援HDR。
從事專業”電影影事產業”使用 DisplayPort 1.2 ~ 1.4 版本,才有支援更專業的DCI-P3色域輸出,HDMI沒有支援 DCI-P3。

DisplayPort 1.2 和 1.4 & HDMI 2.1 影音傳輸量 "頻寬" 與 "音頻" 比較表 , 影像輸出支援度

DisplayPort 1.2 和 1.4 影音傳輸 "頻寬量" 比較表格1

DisplayPort 1.2 和 1.4 影音傳輸 "色域" 支持比較表格 , DisplayPort 1.2 ~ 1.4 版本,才有支援DCI-P3色域輸出。

DisplayPort 1.2 和 1.4 影音傳輸 "音頻" 比較表格3
Thunderbolt 2 : 是蘋果與 Intel 合作的一款傳輸標準 Thunderbolt,支援雙向傳輸,包括 MacBook Air 與 MacBook Pro,是Apple旗下專屬產品專用的傳輸介面,代號 Falcon Ridge,同步傳輸速度 20Gbit/s=2.5GB/s,能連接一個顯示器,並同時傳送4K視訊,規格不相容USB,也不是USB Type-C,最早引入此規格到產品的是ASUS。
Thunderbolt 3,是新一代以 USB Type -C 介面做傳輸,這原本是蘋果與 Intel 合作的一款傳輸標準 Thunderbolt,支援雙向傳輸,包括 MacBook Air 與 MacBook Pro 亦長期搭載第二代 Thunderbolt 2 (同步傳輸速度為 20Gbit/s 約等同2.5GB/s),Thunderbolt 3也向下相容 USB 3.1,支援更高速的(40 Gbit/s = 5GB/s),可連接2個4K解析度顯示器,或一個5K解析度顯示器 。基於 PCIe 3.0 x4。支援 HDMI2.0(4K 60Hz)和 DisplayPort1.2(5K 60Hz)。
英特爾提供”控制器”的三個版本:
  • "DP"(Double Port)版本 : PCIe 3.0 ×4 提供2個 Thunderbolt 3 介面 (JHL6540)。
  • "SP"(Single Port)版本 : PCIe 3.0 ×4 提供1個 Thunderbolt 3 介面 (JHL6340)。
  • "LP"(Low Power)版本 : PCIe 3.0 ×2 提供1個 Thunderbolt 3 介面 (JHL6240)。

Thunderbolt 演化史

(四)螢幕更新率

一般來講螢幕都有到60Hz,但電競螢幕通常都會褡配到100 ~ 200Hz,來讓動作更細膩流暢,所以價格上又會比較貴,一般使用者則用不太到。
支援2家 nVIDIA G-SyncAMD FreeSync 規格技術
AMD FreeSync 支援螢幕更新率達(9-240Hz),需使用DisplayPort 1.2a規格才可用。
nVIDIA G-Sync 支援螢幕更新率達(30-144Hz),使用DisplayPort 1.2規格就可以。
開啟垂直同步功能後卻限制了幀數,又容易卡頓,但不開垂直同步,高幀數下畫面容易撕裂,畫面延遲現象。所以這時候2大顯卡商出了這 nVIDIA G-SyncAMD FreeSync技術來解決當開啟垂直同步時出現的卡頓、高幀數時畫面易撕裂、延遲現象的顯示器,AMD FreeSync支援螢幕更新率達(9-240Hz),nVIDIA G-Sync則是(30-144Hz),另一點是 nVIDIA G-Sync只需要DP 1.2標準,但AMD - FreeSync技術需要新的 DP 1.2a標準才能使用。

2018目前電競型頂級款 :

(支援 nVIDIA G-Sync 需搭配 nVIDIA 顯示卡)
ASUS ROG SWIFT PG27UQ (備用2)是27吋 4K+HDR-10 bit-IPS面板,螢幕更新率144Hz OC,支援 nVIDIA G-SYNC、Aura Sync技術,Trace Free 無殘影技術,97%(DCI-P3) ,99%(Adobe RGB),適合美工、繪圖、攝影、電影製作,USB3.0/HDMI2.0/DP1.4 等介面標準,G-SYNC功能需搭配 nVIDIA 顯卡才能發揮效果。
ASUS ROG Swift PG348Q 是34吋-10 bit-IPS-3800R曲面面板,21:9 Ultra-wide QHD (3440x1440)解析度,比一般16:9又更寬廣,螢幕更新率100Hz OC,支援 nVIDIA G-SYNC技術,100%(sRGB),Trace Free 無殘影技術,USB/HDMI/DP 等介面標準,G-SYNC功能需搭配 nVIDIA 顯卡才能發揮效果。
Asus PG348Q 是34吋-IPS曲面面板,21:9 WQHD (3440x1440)解析度,比一般16:9又更寬廣,螢幕更新率100Hz OC,支援 nVIDIA G-SYNC技術,HDMI/DP 等介面標準,G-SYNC功能需搭配 nVIDIA 顯卡才能發揮效果。
SAMSUNG C49HG90DME 是49型4K+HDR-10 bit(10.7B色深)-1800R曲面VA面板, 32:9比例,螢幕更新率144Hz OC,92%(Adobe RGB) ,88%(NTSC) ,色域表現125%,適合美工、繪圖、攝影,支援PBP分割畫面,支援子母畫面,HDMI/DP/mDP 等介面標準,G-SYNC功能需搭配 nVIDIA 顯卡才能發揮效果。
SAMSUNG C49J890DKE 是49型4K-8 bit(16.7M色深)-1800R曲面VA面板, 32:9比例,螢幕更新率144Hz OC,支援PBP分割畫面,支援子母畫面,HDMI2.0/DP1.2 等介面標準,G-SYNC功能需搭配 nVIDIA 顯卡才能發揮效果。
LG 32GK850G-B 是32型2K-8 bit(16.7M色深)-VA面板,螢幕更新率144Hz OC(165Hz),支援 nVIDIA G-SYNC,USB3.0/HDMI1.4/DP1.2 等介面標準,G-SYNC功能需搭配 nVIDIA 顯卡才能發揮效果。
DELL AW3418DW-3Y 是34吋-8 bit(16.7M色深)-IPS面板,21:9 WQHD (3440x1440)解析度,比一般16:9又更寬廣,螢幕更新率120Hz OC,99%(sRGB),支援 nVIDIA G-SYNC技術,HDMI1.4/DP1.2/USB3.0 等介面標準,G-SYNC功能需搭配 nVIDIA 顯卡才能發揮效果。
Acer Predator X27 是27吋4K+HDR-10bit(10.7B色深)-IPS面板,螢幕更新率144Hz OC,99%(Adobe RGB),適合美工、繪圖、攝影 ,支援 nVIDIA G-SYNC,USB3.0/HDMI2.0/DP1.4 等介面標準,G-SYNC功能需搭配 nVIDIA 顯卡才能發揮效果。
Acer Predator X34P 是34吋-IPS曲面面板,21:9 WQHD (3440x1440)解析度,比一般16:9又更寬廣,螢幕更新率120Hz (使用DP介面),100%(sRGB),支援 nVIDIA G-SYNC,USB3.0/HDMI1.4/DP 等介面標準,G-SYNC功能需搭配 nVIDIA 顯卡才能發揮效果。
AGON AG352UCG6 是35吋-1800R曲面MVA面板,21:9 WQHD (3440x1440)解析度,比一般16:9又更寬廣,螢幕更新率120Hz,支援 nVIDIA G-SYNC,HDMI1.4/DP1.2 等介面標準,G-SYNC功能需搭配 nVIDIA 顯卡才能發揮效果。

(支援 AMD Free Sync 需搭配 AMD 顯示卡)
LG 38WK95C-W 是38吋4K+HDR-(8bit+FRC=號稱10bit)-IPS面板,21:9 UltraWide™WQHD(3840 x 1600)解析度,比一般16:9又更寬廣99%(sRGB),支援AMD FreeSync™,USB3.0/HDMI2.0/DP1.2 等介面標準,支援USB type-C介面,FreeSync功能需搭配AMD顯卡才能發揮效果。
SAMSUNG C49HG90DME 是49吋4K+HDR-10 bit-1800R曲面VA面板,32:9比例,螢幕更新率144Hz,支援AMD FreeSync™,92%(Adobe RGB) ,88%(NTSC),色域表現125%,適合美工、繪圖、攝影,支援PBP分割畫面,HDMI/DP/mDP 等介面標準,FreeSync功能需搭配AMD顯卡才能發揮效果。
BenQ EW3270U 是32吋4K+HDR-1670萬色(號稱10bit)-VA面板,95%(DCI-P3)廣色域,適合電影製作,支援AMD FreeSync™,HDMI2.0/DP1.4 等介面標準,FreeSync功能需搭配AMD顯卡才能發揮效果。
ASUS ROG Strix XG32VQ 是32型-1670萬色(8bit)-1800R曲面VA面板,21:9 WQHD (3440x1440)解析度,比一般16:9又更寬廣,螢幕更新率100Hz,內建Adaptive-Sync/Free Sync技術,HDMI2.0/HDMI1.4/DP1.2 等介面標準,100%(sRGB),FreeSync功能需搭配AMD顯卡才能發揮效果。
AGON AG352QCX 是35型2K-1800R曲面VA面板,21:9 WQHD (3440x1440)解析度,比一般16:9又更寬廣,螢幕更新率200Hz,支援AMD FreeSync™,支援USB3.0/DP1.2/HDMI2.0/DVI Dual-link/D-sub介面,FreeSync功能需搭配AMD顯卡才能發揮效果。
SAMSUNG C34H890WJE 是34型-1670萬色(8bit)-1800R曲面VA面板,21:9 WQHD (3440x1440)解析度,比一般16:9又更寬廣,螢幕更新率100Hz,支援PBP分割畫面,支援子母畫面,支援AMD FreeSync™,支援USB3.0/DP1.2/HDMI2.0/Type USB-C介面,FreeSync功能需搭配AMD顯卡才能發揮效果。
SAMSUNG U32H850UME 是32型4K UHD-16:9比例( 3840x2160 )-VA面板,支援子母畫面,支援AMD FreeSync™,支援USB3.0/HDMI/DP/mDP 介面,FreeSync功能需搭配AMD顯卡才能發揮效果。
LG 27UK850-W 是27型+HDR-10bit(8bit + A-FRC)-16:9比例(3840x2160)UHD-IPS面板,99%(sRGB),支援AMD FreeSync™,支援HDMI2.0/DP1.2/USB type-C 3.1 介面,FreeSync功能需搭配AMD顯卡才能發揮效果。
LG 27UK600-W 是27型4K+HDR-10bit(8bit + A-FRC)-16:9比例(3840x2160)UHD-IPS面板,99%(sRGB) 廣色域,支援AMD FreeSync™,支援HDMI2.0/DP1.2 介面,FreeSync功能需搭配AMD顯卡才能發揮效果。
ViewSonic XG3220 是32吋4K+HDR-10bit(8bit + Hi-FRC)-16:9比例(3840x2160)UHD-VA面板,支援 99%(sRGB),86.9%(NTSC),89%(Adobe RGB),適合美工、繪圖、攝影,支援AMD FreeSync™,支援HDMI2.0/DP 1.2/USB 3.0 介面,FreeSync功能需搭配AMD顯卡才能發揮效果。
LG 32GK850F-B 是32型 HDR-8bit(1670萬色)- 16:9比例QHD(2560x1440) -VA面板,螢幕更新率144Hz,支援AMD FreeSync™,支援HDMI2.0/DP 1.2/USB 3.0 介面,FreeSync功能需搭配AMD顯卡才能發揮效果。


對比參照下面產品比較











專業查詢網站 :
Panelook (詳細規格查詢) http://www.panelook.com/
TFTcentral Panel Datebase (可查詢商品所採用何種面板技術色域等諸原) http://www.tftcentral.co.uk/articles/monitor_panel_parts.htm
查120~240hz螢幕型號清單 : (包括 G-sync )

2018 4K UHD 螢幕規格整理
Displayport (DP規格介紹)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isplayPort
HDMI (HDMI規格介紹)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DMI

2019 E3 AMD(7nm) vs Intel(14nm)

一直以來CPU兩大龍頭 Intel 與 AMD 爭鬥 , 從來沒停歇過 , 都也是彼消我長的互別苗頭 , 長時間 Intel 的競爭優勢下 , 都是常勝將軍 , 面對AMD的多工多核設計 , 讓在一台電腦下可以開啟更多應用程式 , 也讓 Intel 緊張起來 , 開始有了 10...